Facebook的狹義現象
上得Facebook這些社交網站,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士,筆者不清楚其他地方的民族如何,倒想說說本土常見的事
筆者年紀不算太大,只是二十出頭左右,修讀社會大學僅僅兩年多,但自問已算不上更年輕的少男少女
在社交網站裡,不難看到一對戀人表現恩愛的一面,在手機日新月異之下,相片加工、即時上載已是等閒事,隨時隨時更新狀況,當中以Caption最為大開眼界,明明未結婚(甚至未同居)已用老公/老婆稱呼,狀況轉成「已婚」,就算不是都用上肉麻的字眼,例如豬呀、B呀。先不理會厹的留言,有些Caption真令人受不住:「我呢一世只有一個女人,就係眼前呢一個,卜啜」、一張鬆郁檬的照片,Caption寫著「愛人的大師手筆,好有風格啊!」,不能盡錄
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,隔了一段時間後,突然看見由「已婚」轉為「單身」,那些甜到苦的相片一下子被清掉,定時更新Status,卻是千篇一律的失戀歌詞;突然情聖上身,寫一句道理,擺出一副世事被我看透的姿態;隱隱悔悔表達感受,都是那些很偉大的「對人歡喜背人愁」
所有的舉動,源自心中的渴望,那渴望,就是各方人士的「like」,潛意識上,得到一個like,代表有人認同,說得好,感性,然後就是一句又一句的「你沒事嗎」、「男/女人係咁架啦,搵個個啦」、「唔緊要,仲有我們」、「Take Care」等等。在這裡希望停一停,想一想,到底有多少個是來電慰問一下自己?
好了,重新振作了,單身大哂了,放下舊有、迎接新日子了,比較幸運的話,又有新戀情了,然後又再重覆以上所有的過程:愛BB、多謝阿豬的禮物
從以上的現象中,每個人都能輕易說出愛。哥倫布運用小聰明就輕易把生雞蛋直立,一群貴族心心不忿,並大叫「咁簡單,我們都識啦」,哥倫布說:「對啊,個個都識的,但邊個做到丫?」
背後道理都是那老掉牙:講就天下無敵
要別人相信你們是恩愛的、不是單靠一堆文字、一張又又一張的卜啜相就能表達出來,筆者的拍檔,他和女朋友已一起六年了,旁人仍然深信他們是真的相愛對方,而他們的Facebook並沒有刻意把他們六年關係徹底地哂命
最後想說一個題外話,筆者其中認識一對戀人,他們各自上載差不多的相片(同一個地方、同一個時間、同一對戀人),男的得到大約7、8個的like,但女的卻出奇地比男的了多十多倍,這個現象都頗令人感覺有趣(利申:女的大部份的自拍照、被tag的、自己上載的都尚可令高登仔蒙頭入閘的)
筆者年紀不算太大,只是二十出頭左右,修讀社會大學僅僅兩年多,但自問已算不上更年輕的少男少女
在社交網站裡,不難看到一對戀人表現恩愛的一面,在手機日新月異之下,相片加工、即時上載已是等閒事,隨時隨時更新狀況,當中以Caption最為大開眼界,明明未結婚(甚至未同居)已用老公/老婆稱呼,狀況轉成「已婚」,就算不是都用上肉麻的字眼,例如豬呀、B呀。先不理會厹的留言,有些Caption真令人受不住:「我呢一世只有一個女人,就係眼前呢一個,卜啜」、一張鬆郁檬的照片,Caption寫著「愛人的大師手筆,好有風格啊!」,不能盡錄
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,隔了一段時間後,突然看見由「已婚」轉為「單身」,那些甜到苦的相片一下子被清掉,定時更新Status,卻是千篇一律的失戀歌詞;突然情聖上身,寫一句道理,擺出一副世事被我看透的姿態;隱隱悔悔表達感受,都是那些很偉大的「對人歡喜背人愁」
所有的舉動,源自心中的渴望,那渴望,就是各方人士的「like」,潛意識上,得到一個like,代表有人認同,說得好,感性,然後就是一句又一句的「你沒事嗎」、「男/女人係咁架啦,搵個個啦」、「唔緊要,仲有我們」、「Take Care」等等。在這裡希望停一停,想一想,到底有多少個是來電慰問一下自己?
好了,重新振作了,單身大哂了,放下舊有、迎接新日子了,比較幸運的話,又有新戀情了,然後又再重覆以上所有的過程:愛BB、多謝阿豬的禮物
從以上的現象中,每個人都能輕易說出愛。哥倫布運用小聰明就輕易把生雞蛋直立,一群貴族心心不忿,並大叫「咁簡單,我們都識啦」,哥倫布說:「對啊,個個都識的,但邊個做到丫?」
背後道理都是那老掉牙:講就天下無敵
要別人相信你們是恩愛的、不是單靠一堆文字、一張又又一張的卜啜相就能表達出來,筆者的拍檔,他和女朋友已一起六年了,旁人仍然深信他們是真的相愛對方,而他們的Facebook並沒有刻意把他們六年關係徹底地哂命
最後想說一個題外話,筆者其中認識一對戀人,他們各自上載差不多的相片(同一個地方、同一個時間、同一對戀人),男的得到大約7、8個的like,但女的卻出奇地比男的了多十多倍,這個現象都頗令人感覺有趣(利申:女的大部份的自拍照、被tag的、自己上載的都尚可令高登仔蒙頭入閘的)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