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在中文的世界

人,去到某一時刻,會被帶到另一人生階段。至三十歲起,人生階段大致分成十年一次

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

據孔子的意思,即三十歲時候能夠自立,四十歲的時候不再被迷惑,五十歲的時候明白自己的本份,六十歲的時候聽到不中聽的話不會氣憤,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心裡怎麼想就怎麼做

早前逛書店,見到知名新聞主播李臻出版了一本書名為《名校爸爸與寶貝女》,筆者隨意翻開來看,主要講述作者與女兒的生活點滴。當中有提及過自己以往從跑新聞得到滿足感、著緊全球大市的高低起伏;直到女兒出生後,滿足感就從為女兒換尿片中等瑣碎事得到,以及把著緊的情緒轉移到女兒的長高、重量

顯然,並不是所有人去到三十歲就突然醒覺起來的,而有夢想的人,總有夢醒的一天

筆者不肯定自己是否夢醒了,但目前實踐夢想的條件仍在,那叫興趣,只是不希望把興趣寄人籬下或者商業化

興趣就是興趣、嗜好就是嗜好,因為興趣,所以喜歡,而世間上總有高高在上的人用一疊疊的物質來改變別人的興趣,看著自己的興趣慢慢地被變質,能否堅持,大約已不能用「你愛不愛」來衡量

故此,不少人選擇轉行,一來保障自己,二來保護自己的興趣,而這重大轉變,都象徵著準備好進入人生另一階段,如果轉到的話

轉變從來不易,特別是談到人生這抽象主題,在這過程,才發覺自己在興趣以外的東西正落後於別人,隨便打開招聘網頁,不少招聘條件都需要良好英語水準,看到這裡,大概感到後悔當年考公開試的命運,後悔到恨不得跑去街市,買磚較硬的豆腐,一頭裁下去算了

筆者今日特意留意平常都會經過的地方,發現有不少地方,都不是有太多有關英文字句,就算有,都是很簡單的英文。要學好一種語言,外在環境擔當很重要的角色,但再重要也好,外在都是很被動的,真正的主角,是內在世界,也就是自己對學習外語的取態

不少人都曾經留學,普遍學好外語,但不乏個別例子,在外地住上三五七年,回到老家還是掌握不到外語,這或許就是內在世界的取態而導致的結果

而大部份土生土長的港人,都能掌握到外語,但都有些人,學極都是如此,這叫不叫命運﹖

還是買磚硬豆腐,一頭裁下去算了,裁完,記得繼續走路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