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03-26 Beauty and the beast

在最近工作的日子,與同事們多談了電影,他們總會以為我看很多電影,而且因為讀電影關係,自然對每套電影有另一番角度和觀後感,但事實上,我只是一名平凡觀眾,我都喜歡看科幻、通俗、小品,一些太有「深度」的電影,其實不算太適合我

不過話說回來,跟同事談電影,才發現自己都有段時間沒再入戲院,所以在早前兩天,看了《美女與野獸》電影版

在技術而言,電影整體不錯及流暢,音樂方面很出色,牽引到觀眾情緒,惟鏡頭未能與劇情、音樂配合到,結果鏡頭有鏡頭做、音樂有音樂出,特別在男女主角在大廳跳舞的場合,在動畫版營造出浪漫詩意,但電影版的畫面則略欠華麗,鏡頭運動突顯不到場景的佈置、二人的深情。除此之外,其他都拍得很好,尤其是選角方面,Emma Watons配上Belle,是Prefect Match

在看這電影之前曾經因為輿論,而不經意發現動畫版的歷史,在當時的社會風氣,同性戀不被人接受,於是編劇將同性戀者不為人所愛、被排斥的情況,投射在野獸身上,換句話說,故事本來沒有Belle這角色的,諷刺的是,編劇本身就是一名同性戀者

 Belle與野獸的個性,其實是受到他們的童年很大影響,城堡裡的小人物也比動畫版多了內心戲,足以證明編劇也對他角色上花了心思、更細膩、更立體

在電影裡,除了(很明顯地)暗示同性戀之外,還有一個頗令我注意的地方,就是城堡裡一眾小人物,在片尾最後變回人類之後,原來來自不同種族,而且更相愛著。例如白人僕人(蠟燭台)與黑人女僕(毛撢子)、白人鋼琴家(鋼琴)與黑人歌唱家(衣櫃)。在同性戀加上異國戀這兩大社會話題之下,將電影推向童話層面,童話一向給予小朋友希望,要相信他們處身的世界,而今次電影版,就是給予成人/大朋友/同性戀/異國戀,同樣的啟示


值得一提的是,完場不要這快走,留意End Credit 部份,同樣很有心思。我就因為End Credit,就很喜歡片尾曲

 
原來主唱是Celine Dion,難怪被洗腦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