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1-05 選擇
凡事不僅只有兩面,還有更多一面去看待事件,分別在於自己想法、價值
正如上一輩吸煙,也不代表下一代會吸煙
公路車也不一定要快速,慢踩都是一種選擇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正如上一輩吸煙,也不代表下一代會吸煙
公路車也不一定要快速,慢踩都是一種選擇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父母離婚的時候,周杰倫上初中二年級。離婚前父母處於冷戰階段,所以他被安排先去外婆家住。也許是因為看到了父母在一起的不快樂,周杰倫對父母的離
異看得很開,他說:“父母離異對我並不會有負面的影響,他們能做各自喜歡的事,負擔壓力都變得比較小,不管是父親也好母親也好,都變得比較自由,所以離婚
有時也不見得是壞事。”然而,事實果真像周杰倫自己說的那樣,父母離異對他沒有造成負面的影響嗎?
父母感情不和,甚至家庭暴力的陰霾讓這個本來活潑淘氣的小男孩變得內向、怯懦,“爸爸媽媽彼此沒有愛,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真理?”年幼的他想不明 白這樣深奧的問題。父母的離異讓他更加孤僻,不愛講話,不願意跟人交往。當他回憶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事,他居然說是外婆家裡養的大狗,因為小傑倫沒有別的 玩伴,常常和這隻大狗玩,有時還想像自己是大將軍,把狗狗當馬騎。
單親家庭孩子,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承受了更多成長的痛苦和迷茫,但他們更敏感、更叛逆,也更堅強、更努力。在今天的娛樂圈內,越來越多的明星來自 單親家庭,最近兩年的新晉紅人如F4、蕭亞軒……更是幾乎清一色都來自單親家庭。也正是這些明顯的特質令他們在演藝圈內大紅大紫,星光燦爛。
周杰倫,這個在單親家庭長大的獨生子,最擅長的是自己和自己說話,而最不擅長的則是與外人溝通。或許因為從小與孤獨為鄰,他的音樂成熟厚重並且 耐聽,有著一股超乎他年齡層的生命力。對於外界的批評與反應,不善言辭的他只有一種表情,他只會用音樂說明,將他的情緒蘊藏在一件件的作品中。在明星公司 絞盡腦汁分析市場喜好取向的時候,周杰倫以完全自說自話的酷狀橫空出世。根本不會去考慮你喜歡什麼,而僅僅是把他喜歡的展現出來。
父母離異後,周杰倫的家庭環境不是太好。成名前,他買不起緞質床單、高檔摩托車,最經常的娛樂也不過是和朋友在街旁打籃球。單親孩子註定要比一 般孩子更辛苦,高中畢業的周杰倫曾到餐廳當過服務生,經歷過很多煩心事。因為對音樂的愛好,每次發了工資就往音樂超市跑,幾乎把所有的錢都花在了買磁帶 上。
...
從小由外婆和媽媽帶大,外婆和媽媽是周杰倫生命中最敬愛的兩位女人。周媽是個美術老師,從周杰倫一出生,媽媽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。
在創作歌曲的時候,周杰倫常常把自己鎖在工作室裡,吃、睡都在錄音間。他怕思路被打斷,所以很多時候是不接電話的。周媽每隔三四天就會到公司裡 來,帶著剛洗好的衣服給他,再把他穿髒的衣服拿回家裡去洗。媽媽來了之後,常常在工作室的玻璃窗外,注視周杰倫好半天。周杰倫拿到金獎之後,看到他埋頭於 錄音間,周媽媽又擔心他對同事禮貌不周,所以盡一切努力幫他打點人際關係,時常買好吃的比薩、炸雞送給公司裡的同事吃,謝謝大家對傑倫的照顧。
害羞的傑倫雖然嘴上不說,但是媽媽的愛心全看在眼裡、放在心裡,所以他總是說:全天下最重要的兩個人就是媽媽與外婆!能有今天的成就,都是她們的功勞,而自己現在最高興的事就是不必再跟媽媽伸手要錢,還可以給媽媽生活費,送禮物給媽媽和外婆。
現在以成年人的視角去看待外婆和母親,周杰倫說感覺他跟母親之間的關係就像弟弟跟姐姐,倒是看起來還很年輕的外婆,比較像他的媽媽。
周杰倫在其專輯《依然範特西》中有一首歌《聽媽媽的話》入選了台灣小學一年級教材,其理由是其歌詞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。
周杰倫一直覺得自己應該為辛苦的媽媽寫一首歌,因此創作出《聽媽媽的話》,而其母在聽到兒子用歌詞表達對自己的深愛時,當場流下眼淚。當周杰倫得知自己的創作再次入選教材後,表示當初寫這首歌的目的已經達到了。
時空回到周杰倫小時候開始學琴的小琴房,周杰倫自言自語的饒舌,偶爾俏皮的童音,說著小小心靈的問號,小時候單純的聽著媽媽的話,長大後才發現 媽媽的道理。前半段鼓勵小朋友要聽媽媽的話認真努力學習,後半段則表達對媽媽最深最濃的愛,對媽媽的愛不只在母親節的蛋糕,聽媽媽的話就是最好的表現。特 別的是,淺顯易懂的歌詞裡顯露出周杰倫孩子氣的俏皮幽默,周杰倫最獨特的溫馨風格,真摯動人不矯情作態,也許才是他的歌曲能感動全球的原因。
文章來源:http://news.sina.com.tw/books/leisure/barticle/16778-1.html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反同團體常以「家庭要有父親、母親才能培養出正常的孩子」來作為立足點。那麼,來看看被稱為聖人孔子、孟子及其他偉大的文人們都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吧,他們多數都在年幼就失去父母,卻成為了後代無數人的思想指標。
有學生問我,什麼是傳統家庭結構。也有學生問我,支不支持同志領養小孩。
還有學生告訴我,外面很多人說,要一個爸爸一個媽媽,家庭才會完整。
因為這是我們華人的優良傳統。
好,要談傳統可以,我們就來看看所謂「一父一母」的家庭,是不是真的是人格養成的必要條件。
既然談傳統,我想先談談孔孟。
孔子三歲喪父,十七歲喪母,也就是說,三歲以後,孔子就是在只有媽媽的單親家庭長大。
再看孟子。孟子三歲喪父,孟母教子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。
孟母的故事主要記載於《列女傳》,雖然未知真偽,但至少可以確定兩件事:
其一,孟子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。其二,沒有爸爸的教育過程,並未在孟子身上造成明確的人格缺陷。
諸葛亮一歲喪母,八歲喪父。陶淵明父早逝。
詩聖杜甫,非常關懷天下國家百姓的詩人,出生後不久即喪母,父親續娶,後母卻不疼愛杜甫。
范仲淹父早逝、母改嫁。歐陽脩四歲喪父,由母親獨力養大。
舉這些極端的例子,不是想要諷刺傳統的荒謬,也不是要反證「傳統一夫一妻」有何不妥。
有父愛、母愛的孩子,確實是幸福的,這毋庸置疑。
但重點是愛,沒有愛的父母,又能給孩子什麼?再者, 愛的方式錯了,那也可能造成問題。
再者,更重要的,所謂的「傳統」確實是自古以來都如此的嗎?確實是千錘百鍊過後不變的真理嗎?
要論斷誰可不可以領養小孩, 重點不是能否扮演傳統上「父」或「母」的腳色,而是要看能否好好愛這個孩子,且給予良好的教育 ,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、理性、正直的人。
我們該教導他如何去愛這個世界,去尊重、包容每一個不同的人、去關懷每一個需要關懷的人。
如果有人說,沒有生過孩子、沒有組過家庭的人,沒有資格論斷這些家庭價值,這會牽扯到一些問題,恐怕也是站不住腳的。
回頭看看孔子,他十七歲的時候父母都已不再了,人生中真正開始闖蕩的年歲,都沒有父母在身邊。我們今天談孝道、談儒家傳統,卻把一個十七歲以後就未再侍奉過父母的人所說過的話,當作重要的指標或依歸。
依照上述的邏輯,孔子、孟子,根本沒資格談孝道。
所以這樣的認知其實是有點荒謬的。
我們看一個人談一件事, 應該要去判斷這些談論的內容有沒有價值,是否有理有據,而不是因為立場的不同、理解上的困難,就繞過談論的內容, 直接用「資格論」來否定對方。
沒有什麼制度、規矩會是亙古不變的,人類社會的種種規範本來就要隨時隨地調整,這是孔孟思想裡極有價值的一塊。
真要談這些,孔孟是傳統上的聖賢,都成長自「破碎」的家庭,那是否我們要推導出「單親家庭可以撫養出聖人」這樣的結論?
想想就知道這很荒謬了,那我們又為什麼一直對「傳統」有著這麼一層不切實際的想像呢?
仁者愛人,真要談什麼傳統價值的話,我希望是這個。
希望我們懂得去愛每一個出現在眼前的、活生生的人,去聽他們的故事、同理他們的感受,分擔他們的苦難。
不是愛一個莫名的傳統、莫名的規則,不是去愛自己對世界的既有認知與荒謬想像,再回過來仇視那些善良而無辜的人。
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。
普世價值很簡單,只是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空與土壤,願每個人都能以自己嚮往的方式好好活著。
文章來源:https://buzzorange.com/2016/11/30/confucius-mencius-about-love/
父母感情不和,甚至家庭暴力的陰霾讓這個本來活潑淘氣的小男孩變得內向、怯懦,“爸爸媽媽彼此沒有愛,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真理?”年幼的他想不明 白這樣深奧的問題。父母的離異讓他更加孤僻,不愛講話,不願意跟人交往。當他回憶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事,他居然說是外婆家裡養的大狗,因為小傑倫沒有別的 玩伴,常常和這隻大狗玩,有時還想像自己是大將軍,把狗狗當馬騎。
單親家庭孩子,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承受了更多成長的痛苦和迷茫,但他們更敏感、更叛逆,也更堅強、更努力。在今天的娛樂圈內,越來越多的明星來自 單親家庭,最近兩年的新晉紅人如F4、蕭亞軒……更是幾乎清一色都來自單親家庭。也正是這些明顯的特質令他們在演藝圈內大紅大紫,星光燦爛。
周杰倫,這個在單親家庭長大的獨生子,最擅長的是自己和自己說話,而最不擅長的則是與外人溝通。或許因為從小與孤獨為鄰,他的音樂成熟厚重並且 耐聽,有著一股超乎他年齡層的生命力。對於外界的批評與反應,不善言辭的他只有一種表情,他只會用音樂說明,將他的情緒蘊藏在一件件的作品中。在明星公司 絞盡腦汁分析市場喜好取向的時候,周杰倫以完全自說自話的酷狀橫空出世。根本不會去考慮你喜歡什麼,而僅僅是把他喜歡的展現出來。
父母離異後,周杰倫的家庭環境不是太好。成名前,他買不起緞質床單、高檔摩托車,最經常的娛樂也不過是和朋友在街旁打籃球。單親孩子註定要比一 般孩子更辛苦,高中畢業的周杰倫曾到餐廳當過服務生,經歷過很多煩心事。因為對音樂的愛好,每次發了工資就往音樂超市跑,幾乎把所有的錢都花在了買磁帶 上。
...
從小由外婆和媽媽帶大,外婆和媽媽是周杰倫生命中最敬愛的兩位女人。周媽是個美術老師,從周杰倫一出生,媽媽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。
在創作歌曲的時候,周杰倫常常把自己鎖在工作室裡,吃、睡都在錄音間。他怕思路被打斷,所以很多時候是不接電話的。周媽每隔三四天就會到公司裡 來,帶著剛洗好的衣服給他,再把他穿髒的衣服拿回家裡去洗。媽媽來了之後,常常在工作室的玻璃窗外,注視周杰倫好半天。周杰倫拿到金獎之後,看到他埋頭於 錄音間,周媽媽又擔心他對同事禮貌不周,所以盡一切努力幫他打點人際關係,時常買好吃的比薩、炸雞送給公司裡的同事吃,謝謝大家對傑倫的照顧。
害羞的傑倫雖然嘴上不說,但是媽媽的愛心全看在眼裡、放在心裡,所以他總是說:全天下最重要的兩個人就是媽媽與外婆!能有今天的成就,都是她們的功勞,而自己現在最高興的事就是不必再跟媽媽伸手要錢,還可以給媽媽生活費,送禮物給媽媽和外婆。
現在以成年人的視角去看待外婆和母親,周杰倫說感覺他跟母親之間的關係就像弟弟跟姐姐,倒是看起來還很年輕的外婆,比較像他的媽媽。
周杰倫在其專輯《依然範特西》中有一首歌《聽媽媽的話》入選了台灣小學一年級教材,其理由是其歌詞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。
周杰倫一直覺得自己應該為辛苦的媽媽寫一首歌,因此創作出《聽媽媽的話》,而其母在聽到兒子用歌詞表達對自己的深愛時,當場流下眼淚。當周杰倫得知自己的創作再次入選教材後,表示當初寫這首歌的目的已經達到了。
時空回到周杰倫小時候開始學琴的小琴房,周杰倫自言自語的饒舌,偶爾俏皮的童音,說著小小心靈的問號,小時候單純的聽著媽媽的話,長大後才發現 媽媽的道理。前半段鼓勵小朋友要聽媽媽的話認真努力學習,後半段則表達對媽媽最深最濃的愛,對媽媽的愛不只在母親節的蛋糕,聽媽媽的話就是最好的表現。特 別的是,淺顯易懂的歌詞裡顯露出周杰倫孩子氣的俏皮幽默,周杰倫最獨特的溫馨風格,真摯動人不矯情作態,也許才是他的歌曲能感動全球的原因。
文章來源:http://news.sina.com.tw/books/leisure/barticle/16778-1.html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反同團體常以「家庭要有父親、母親才能培養出正常的孩子」來作為立足點。那麼,來看看被稱為聖人孔子、孟子及其他偉大的文人們都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吧,他們多數都在年幼就失去父母,卻成為了後代無數人的思想指標。
有學生問我,什麼是傳統家庭結構。也有學生問我,支不支持同志領養小孩。
還有學生告訴我,外面很多人說,要一個爸爸一個媽媽,家庭才會完整。
因為這是我們華人的優良傳統。
好,要談傳統可以,我們就來看看所謂「一父一母」的家庭,是不是真的是人格養成的必要條件。
既然談傳統,我想先談談孔孟。
孔子三歲喪父,十七歲喪母,也就是說,三歲以後,孔子就是在只有媽媽的單親家庭長大。
再看孟子。孟子三歲喪父,孟母教子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。
孟母的故事主要記載於《列女傳》,雖然未知真偽,但至少可以確定兩件事:
其一,孟子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。其二,沒有爸爸的教育過程,並未在孟子身上造成明確的人格缺陷。
諸葛亮一歲喪母,八歲喪父。陶淵明父早逝。
詩聖杜甫,非常關懷天下國家百姓的詩人,出生後不久即喪母,父親續娶,後母卻不疼愛杜甫。
范仲淹父早逝、母改嫁。歐陽脩四歲喪父,由母親獨力養大。
舉這些極端的例子,不是想要諷刺傳統的荒謬,也不是要反證「傳統一夫一妻」有何不妥。
有父愛、母愛的孩子,確實是幸福的,這毋庸置疑。
但重點是愛,沒有愛的父母,又能給孩子什麼?再者, 愛的方式錯了,那也可能造成問題。
再者,更重要的,所謂的「傳統」確實是自古以來都如此的嗎?確實是千錘百鍊過後不變的真理嗎?
要論斷誰可不可以領養小孩, 重點不是能否扮演傳統上「父」或「母」的腳色,而是要看能否好好愛這個孩子,且給予良好的教育 ,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、理性、正直的人。
我們該教導他如何去愛這個世界,去尊重、包容每一個不同的人、去關懷每一個需要關懷的人。
如果有人說,沒有生過孩子、沒有組過家庭的人,沒有資格論斷這些家庭價值,這會牽扯到一些問題,恐怕也是站不住腳的。
回頭看看孔子,他十七歲的時候父母都已不再了,人生中真正開始闖蕩的年歲,都沒有父母在身邊。我們今天談孝道、談儒家傳統,卻把一個十七歲以後就未再侍奉過父母的人所說過的話,當作重要的指標或依歸。
依照上述的邏輯,孔子、孟子,根本沒資格談孝道。
所以這樣的認知其實是有點荒謬的。
我們看一個人談一件事, 應該要去判斷這些談論的內容有沒有價值,是否有理有據,而不是因為立場的不同、理解上的困難,就繞過談論的內容, 直接用「資格論」來否定對方。
沒有什麼制度、規矩會是亙古不變的,人類社會的種種規範本來就要隨時隨地調整,這是孔孟思想裡極有價值的一塊。
真要談這些,孔孟是傳統上的聖賢,都成長自「破碎」的家庭,那是否我們要推導出「單親家庭可以撫養出聖人」這樣的結論?
想想就知道這很荒謬了,那我們又為什麼一直對「傳統」有著這麼一層不切實際的想像呢?
仁者愛人,真要談什麼傳統價值的話,我希望是這個。
希望我們懂得去愛每一個出現在眼前的、活生生的人,去聽他們的故事、同理他們的感受,分擔他們的苦難。
不是愛一個莫名的傳統、莫名的規則,不是去愛自己對世界的既有認知與荒謬想像,再回過來仇視那些善良而無辜的人。
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。
普世價值很簡單,只是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空與土壤,願每個人都能以自己嚮往的方式好好活著。
文章來源:https://buzzorange.com/2016/11/30/confucius-mencius-about-love/
留言
發佈留言